毛豆苗期是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,此时幼苗抗逆性弱,易受病虫害侵袭,科学用药直接关系到后期产量和质量。根据当前农业生产操作和植保技术研究,毛豆苗期病虫害防治需采取”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策略,结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手段,实现安全高效管理。
一、苗期主要病害防治方案
1. 立枯病与猝倒病防治
苗期常见土传病害,表现为茎基部水渍状腐烂、幼苗倒伏。建议播种前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.3%拌种,或选用2.5%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兑水150ml处理20kg种子。出苗后若发现病株,立即用30%甲霜·噁霉灵水剂1500倍液灌根,每株50-100ml,间隔7天连用2次。
2. 根腐病防控
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可导致幼苗萎蔫。推荐使用3亿CFU/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淋根,生物制剂与化学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佳。化学防治可选用70%噁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+5%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混合喷施。
3. 病毒病预防
蚜虫传播的病毒病需早防,建议苗期喷施8%宁南霉素水剂1000倍液+0.004%芸苔素内酯水剂2000倍液,增强植株抗性。同时悬挂黄色粘虫板(每亩20-30块)监测蚜虫密度。
二、虫害综合防治技术
1. 地下害虫防治
针对蛴螬、地老虎等地下害虫,播种前每亩用5%辛硫磷颗粒剂3kg拌细土15kg撒施。出苗后发现危害,可用40%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傍晚灌根,注意药液需渗透至地下5cm处。
2. 食叶类害虫防控
斜纹夜蛾、甜菜夜蛾等幼虫在3龄前防治最佳。生物农药推荐10亿PIB/ml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800倍液,化学防治可选5%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。新型药剂30%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对高龄幼虫同样有效。
3. 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
防治蚜虫、蓟马等,推荐25%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,持效期可达20天。发生严重时,可复配4.5%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进步速效性。注意轮换使用22%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0倍液等不同影响机理药剂。
三、营养与生长调节
1. 苗期营养补充
二叶一心期叶面喷施0.2%磷酸二氢钾+0.1%螯合铁溶液,矫正黄化现象。对于僵苗,可用0.136%赤·吲乙·芸苔可湿性粉剂10000倍液喷雾,促进根系发育。
2. 抗逆性提升方案
遇低温阴雨天气,喷施5%S-诱抗素水剂2000倍液+海藻酸叶面肥500倍液,进步幼苗抗寒能力。高温干旱时,添加0.01%油菜素内酯可增强抗旱性。
四、科学用药注意事项
1. 药剂选择规则
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、苏云金杆菌等,化学农药应选择高效低毒品种。禁止使用甲胺磷、氧乐果等剧毒农药,注意交替用药延缓抗性产生。
2. 施药技术要点
苗期喷药应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,避免高温时段产生药害。使用电动喷雾器时,雾化程度控制在80-100μm,叶面湿润但不滴水为度。添加有机硅助剂可进步药液展着性。
3. 安全间隔期管理
不同药剂安全间隔期差异较大,如吡虫啉需7天,阿维菌素为3天。采收前15天应停止所有化学农药使用,确保农产质量量安全。
五、生态调控配套措施
1. 农业防治基础
实行轮作倒茬(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),深翻土壤25-30cm降低病虫基数。播种前晒种2-3天,进步种子活力。
2. 物理防治辅助
田间安装太阳能杀虫灯(每3亩1盏)和性诱剂诱捕器(每亩3-5个),可减少成虫产卵量。银色地膜覆盖既保墒又能驱避蚜虫。
3. 生物多样性利用
田埂种植波斯菊、万寿菊等蜜源植物,吸引寄生蜂等天敌。每50亩设置1个天敌栖息岛,维持生态平衡。
当前植保技术正朝着精准化、绿色化路线进步。建议种植户结合物联网虫情监测体系,实现病虫害预警预报。无人机飞防技术(亩用药液量1-1.5L)在规模化种植区优势明显,可进步防治效率30%以上。苗期用药记录应完整保存,为产质量量追溯提供依据。通过建立综合防控体系,可将苗期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%以内,为毛豆高产优质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