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苗期:每亩用1-1.5克缩节胺,促进根系发育,解决大致苗生长难题。
幼苗期:幼苗期2-4片真叶时,亩用0.3-0.8克缩节胺,兑水30-50公斤促进花芽分化。
现蕾初期:现蕾初期棉花7-8片真叶,株高25-30厘米时,亩用0.8-1.2克缩节胺促进转化。
初花期:初花期棉花10-11片真叶,株高40-50厘米时,亩用1.2-1.5克缩节胺防旺长。
一、棉花的化控的时刻
棉花化控主要分为五个时期:
1、齐苗期:每亩用缩节胺1-1.5克,其目的是促根系发育,小苗促根快发,解决大苗发育缓慢,小苗促根快发的难题。
2、幼苗期:每亩用缩节胺0.3-0.8克,兑水30-50公斤。幼苗期长出了2-4片真叶,其影响促进棉花的花芽分化,早日长出花蕾。
3、现蕾初期:每亩用缩节胺0.8-1.2克,兑水30公斤。现蕾初期棉花长出7-8片真叶,株高25-20厘米,其影响促进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。
4、初花期:亩用缩节胺1.2-1.5克,兑水45公斤。初花期棉花长出10-11片真叶,株高40-50厘米,此期化控有利于避免棉花旺长和郁蔽。
5、花铃期:每亩用缩节胺7-8克,兑水40公斤。是在花铃期棉花打顶后一周左右封顶控,主要防郁蔽。
二、棉花化控的意义及应用
1、化控是棉花种植经过种植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,是进步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。
2、能进步抗旱性、进步耐涝性、进步抗早衰能力、进步产量、进步质量、减少蕾铃脱落、减少虫害发生、减少烂铃。
3、化控要遵循一早二少三勤的规则。
三、棉花的化控误区
1、误区一:化控偏晚,单次用量偏大
(1)大部分农户往往是前期“不敢控”(主要是怕“用药量掌握不准”,棉株“打住了”),要“等”棉株长旺了的时候才“狠控”,结局是要么“控不住了”,植株猛窜;要么就是一下子“控的不长了”,再用肥催、用药解。
(2)由此造成棉株忽而猛长、忽而近乎停止生长,使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严重不和谐,果枝和蕾铃分布不均匀。
2、误区二:化控次数偏少
(1)另外有些农户常听信一些所谓的“标准”,说什么“棉花一生,化控三次就行”,这种说法太笼统了,用量次界定了化学调控管理,非常不科学,对棉农造成很大的误导。
(2)这是在故意弱化管理技术方面的重要性,其实自己种植的棉花,心里非常清楚它如今长得怎样样了,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管理,一定要因地制宜。
3、误区三:化控产品选用不当
(1)在棉花化控上,目前还没有可以替代缩节胺类产品的产品。“矮壮素”和“多效唑”两种抑制类植物生长调节剂,不宜在棉花上使用。
(2)尤其矮壮素对棉花的影响特别敏感,同时其不可促进棉花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向棉铃运转,且用量达到50-60ppm时,叶色虽可变深,但变脆易损伤。
(3)即便选择了影响温和、适用于棉花的缩节胺产品,也要注意品种对缩节胺的敏感度,对缩节胺比较敏感的棉花品种在化学调控上要更加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