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青铜葵花读书笔记
坚定的翅膀——读《青铜葵花》有感
我怀着激动的心情,翻开曹文轩老师的纯美小说《青铜葵花》。读完后,我受益匪浅。
你看:葵花在流泪。她从小和爸爸相依为命,突然在一天她得到了她爸爸死亡的消息。那天她爸爸落水了,很多人都在水底搜寻落水者。葵花一眼就看到了在水面上漂动的画稿。她知道那是爸爸的画,落水的一定是他。她哭着,拼命的哭,两只胳膊在空中胡乱地挥舞个不停。她号啕大哭,像是下雨了。不过她最终还是坚定的活了下去,她高兴了,和青铜一起面向美好的全球。
你看:原先青铜是不会说话的,这是由于那场火。那天,他眼看着熊熊烈火无情地燃烧着,烧走了一切的一切,带来了绝望与痛苦。自从那次以后,他变得不会开口说话了,变成了一个哑巴!在坚定地忍受了一切苦难与痛苦之后,他张开嘴巴,用尽平生力气,大喊了一声:“葵——花!”和普通人一样,他会说话了!
岁月维艰,爱弥珍贵,正是至爱成为支撑大众战胜苦难的力量。小说的主人公是青铜。火灾使他不能再说话,在无言的成长中,他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天然,心领神会,聪明绝顶。不聋却哑的残疾,更磨练了他正直美德、坚定刚强、天真坦荡的质量和特点。这个独特形象,是作者以爱心和精心塑造的体现爱的典型。
这个故事的结局虽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美好,然而这么写,反而更加传神生动。语言描写特别细腻,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细节。故事的情节曲折,真是“尺水兴波”呀!
生活中没有挫折,那么人就会变得懦弱。只有你经过挫折,只有你面对现实,不逃避,你才会变得坚定。
我读完这本书,恍如身临其境,那荡气回肠的文字,那催人泪下的情节,那动人心弦的故事……让我流连忘返。
二、《青铜葵花》读后感
读《青铜葵花》有感
上个学期,作家曹文轩来到我们学校讲学,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他的新作品《青铜葵花》,我也买了一本。
《青铜葵蓊》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少年青铜、葵花的故事。一个特别的机会,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为了兄妹俩,他们一起生活,一起长大。12岁那年,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了她的城市,从此,男孩青铜坐在芦荡尽头,遥望女孩葵花的所在之处······。
葵花一个诚恳、可爱、美德的女孩,对大麦地村的每一个小孩来说,照相是一件让人渴望的事务,当老师宣布要照相了,全校沸腾了。放学了,同学们都是谈论关于照相的事,说说笑笑的,期待能赶快告诉家长,照一张自己满意的相片;而葵花呢?她回家后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爸爸、妈妈,由于家里很穷,她不想让家里乱花钱了,她是多么懂事呀!在进修上,葵花更是勤奋,每次该写作业时,她都说去同学家玩;其实,她是拿着本子,去别人家写作业,她怕写作业时浪费家里仅有的灯油。比起她,我是那么快乐啊!
当我读完这本书后,葵花这种坚定的性格时刻感染着我,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一个独立、美德的女孩
三、青铜葵花 读后感1000字 2000字
暑假中,我读了《青铜葵花》这本书,从中认识了聪明、美德的乡村哑巴男孩和乖巧、懂事的女孩葵花。葵花的爸爸是用青铜雕刻葵花的艺术家,有一次他带着她女儿葵花和其他人一起到乡下劳动,葵花的爸爸到大麦地的葵花田里画葵花,回来的时候淹死在大麦地的河里,因此葵花成了孤儿。
青铜五岁发高烧烧成了哑巴,他不能与人用语言交流,不能背着书包上学,经历了很多苦难。在闹蝗灾时,全家人吃不饱、穿不暖,可还要下地干活,拼命攒钱,供葵花上学。青铜为了葵花登台演出精心制作了一串冰项链,并亲手挂在葵花的脖子上,让所有的人感动不已。其中使我最感动的是第四章“芦花鞋”讲述的内容。在大雪纷飞的寒冬,青铜到油麻镇去卖芦花鞋,为了多卖点钱以减轻家庭的负担,他竟然把自己脚上穿的芦花鞋也卖了,赤脚踏着积雪走回了家,而我们今天的儿童棉鞋就有发好几双,哪能忍受如此的痛苦,想想自己真是太快乐了。
葵花三岁丧母、七岁丧父,青铜一家虽然特别贫苦,但还是收养了葵花,青铜和葵花也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。青铜的奶奶生病,葵花为了给出奶奶攒钱看病,小小年纪的她就外出打工—-去江南采摘银杏,虽然只挣到非常微薄的收入,根本不够给奶奶治病,但他的孝心非常让人感动。而我平时一元两元地花钱一点不心疼,要知道这钱可都是父母辛苦劳动的报酬,乱花钱就是对他们的劳动的不尊重。在我家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,而我很少给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务,只知道获得爱,真惭愧呀!这个故事深深感动着我,看到青铜和葵花在芦苇荡里无忧无虑地嬉闹、玩耍,我的心情也会跟着他们高兴起来,看到开心处能高兴得笑出声。青铜和葵花如果能永远这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那该多好啊!当看到懂事的青铜为了妹妹能念书,而亲手破灭了自己的上学梦想,我的心里也酸酸的。如果青铜和葵花的生活条件再好一点,爸爸、妈妈能让他们同时进学校念书,那该多快乐啊!青铜和葵花在遭遇了水灾、蝗灾之后蜕变得更加坚定、乐观。可一起长大的两个孩子,想要愉快的分离却是那么不容易,这痛苦让青铜变得有些痴呆,甚至让哑巴青铜用尽平生力气,吐字不清地大喊出了:“葵——花!”这是青铜的“心声”!这样的痛苦经历我们生活在糖水里的孩子是无法用心体会的。